科技英语(EST)导学团队:培养科技英语人才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st 中国 科技英语(EST)导学团队:培养科技英语人才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科技英语(EST)导学团队:培养科技英语人才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2024-07-17 0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学校自2012年起,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全国率先实施由导学团队主导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凝练出“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导学团队“三好三有”建设标准,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培育出一大批“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为充分发挥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西电学人”专栏下,推出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策划的《耕耘》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展示相关团队在师德师风传承、导学关系培育、管理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激励带领全校导学团队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培养科技英语人才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英语(EST)导学团队

■特约撰稿 卢红曼

对于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清华大学的宁永成教授来说,2005年5月,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

在这个月,他编著的学术专著《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英文版,在德国久负盛名的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正式出版!

而彼时,他最想感谢的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秦荻辉教授及其弟子所组成的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国际顶尖出版社出版我的英文著作。”

秦教授带领的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对宁永成教授的著作进行了高水准的专业校译,将这本曾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签名作序的中国学术专著推向了世界!

这只是西电科技英语导学团队为科研创新提供语言服务的众多案例之一。在30余载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西电外语人栉风沐雨、“译”脉相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科技英语复合型人才,他们用语言联通世界,推动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教师同秦荻辉教授(左五)合影

校内外学者纷纷慕名求助 累计翻译科技资料数千万字

当今世界,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需要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即便是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也常要求附有英文摘要。但是,很多研究生、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及摘要的能力比较薄弱,语法错误频出,中式英语的表达屡见不鲜,投稿到国外科技期刊的论文常会因此被退回。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负责人李长安介绍,很多科研人员和理工科研究生给国外期刊投稿时常被退稿,国外期刊编辑给出的原因往往是:“你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非常好,论文展现得也很清楚,但是,英文语言质量不行,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英语国家科技工作者的表达习惯。”

“比如,要用英语表达‘这个机器的体积很小’,很多人会写成:The size of this machine is small,你说这个句子对不对?也对。但是它不符合英语国家科技工作者的表达习惯。这句话在科技英语中地道的表达应该是This machine is small in size。”李长安说。

多年来,很多校内外的理工科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给国外期刊投稿时,都会慕名找到西电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来校译、润色。对于一些英文语言质量太差、很难润色修改的论文,团队甚至会基于中文原稿,重新帮对方翻译一遍。

有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也找过学术论文润色中介,但对比后发现,还是西电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润色后的论文语言更专业、更地道。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师生合影

宁永成教授就是慕名前来寻求校译的学者之一。他读过西电科技英语专业开创者秦荻辉教授编写的科技英语教材,盛赞其学术水平,于是慕名前来求助。

他的这本专著在2000年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R.Ernst教授签名作序。

接到这一重托后,秦荻辉教授带领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的李长安、曹志宏、王燕萍、周正履等多位老师对著作进行了精心校译。2005年5月,这本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德国John Wiley & Sons Inc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此,宁永成教授专门给秦荻辉教授写信表达感谢之情。后来,宁教授的另一本专著也在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的校译下,成功在这家出版社出版。

2019年,宁永成教授来西安拜访秦荻辉教授并当面致谢。“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国际顶尖出版社出版我的两本英文著作。”宁教授在这次西安之行的游记中再次表达了感谢之情。

近年来,科技英语导学团队依托外国语学院“科技英语研究中心”,先后与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中国翻译协会等单位合作开展技术资料英译项目,并承接了众多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科技论文翻译项目。目前,团队已累计完成数千万字的技术资料翻译,助力中国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为国易志、筚路蓝缕 探索创建西电科技英语专业

这支优秀的导学团队创始于1985年,开创者为我国著名的科技英语专家秦荻辉教授。他的一生是为国易志,拼搏奉献的一生。

1959年,17岁的秦荻辉怀揣着对无线电的热爱,从上海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就读无线电专业,梦想着“以后成为一名神气的技术军官”。但在1961年,他却舍弃了无比热爱的无线电专业,响应国家需求,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外文教研室成为一名英语教员。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央军委要求(哈)军工和(西)军电立即尽量从俄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而西军电当时没那么多英语教师。

在国家需求和个人兴趣面前,秦荻辉选择了前者,为国易志,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此一落足,就是一生。他在外文教研室一待就是46年,直到退休。

1959年,17岁的秦荻辉(西电档案馆馆藏资料)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秦荻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天完成教学任务后,他还要在办公室自学到深夜,并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晚上常常只能睡着两三个小时。为了学习语法,他借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语法书,包括解放前的和解放后的,中文的和英文的。

“大学英语教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教通用英语,一定要进入专业英语领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秦荻辉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到80年代中期,为了学习先进国家技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理工科高校陆续开设了科技英语专业。

为了顺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需求,1985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决定成立外语系,由秦荻辉担任系主任,并结合他的研究领域建立“科技英语专业”。

肩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秦荻辉决心办出具有西电特色的科技英语专业:既要保证一般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又要有电子学科的特点。

最终,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上,除了语言基础课与外国语类大学的英语系相同之外,秦荻辉还根据西电的特点开设了高等数学和一些电路课程,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开设了“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阅读”等特色专业课程。秦荻辉为学生上英语课(西电档案馆馆藏资料)

当时,国内科技英语专业的创办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样板。有的高校尽管开设了科技英语专业,但只是在通用英语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科技专业方面的阅读,对科技英语并没有深入研究。

而实际上,科技英语与通用英语有很大区别,在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篇章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科技英语课程的特点是:要展示出科技英语的语法和写作特点,要向学生介绍英美科研人员偏爱的一些句型。

为了办好科技英语专业,秦荻辉在忙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了大量英美科技书籍,以及美国中学和大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每当在书刊上看到好的科技英语例句,他就会抄到纸条上,以便在教学和编纂教材时使用,这样的纸条抄了有数千张之多。

秦荻辉在纸条上摘抄的例句(西电档案馆馆藏资料)

在常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秦荻辉归纳总结出了科技英语的特点,英美科技工作者偏爱的句型和词汇搭配,中国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易忽视的内容等。他还发挥自己的无线电专业优势,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和实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符合理工科学生和科研人员思维特点、易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方法,包括功能图法、公式法、归纳小结法、对比法等等,深受广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喜爱。为此,上世纪90年代,西电的博士生们亲切地称秦荻辉讲授的英语为“秦氏英语”。

秦荻辉关于“科技英语语法”和“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很多知名理工科高校的科技英语专业都没有这样的特色课程。

秦荻辉为研究生授课

秦荻辉还将自己对科技英语的研究成果及40多年的教学经验编著成一本本教材。他先后编著教材40本,共计1300余万字,其中37本与科技英语相关。他于1975年编写的《英语教程》成为了我国第一本系统的科技英语教材!他编写的《科技英语语法》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精品教材,并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他率领弟子们历时10年编著的《实用英汉技术词典》,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50万元的资助。

严谨、务实、勤勉、敬业 团队精神薪火相传

目前,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由马刚教授,李长安、曹志宏、王燕萍、周正履四位副教授,以及三十余名硕士研究生组成。五位老师均师从秦荻辉教授,他们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教学,科技英语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科技英语教学、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教师合影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谈及团队的授业恩师秦荻辉教授,李长安内心升腾起深深的崇敬之情。

“秦老师治学严谨、勤勉敬业,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西电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精神烙印。”李长安至今记得当年秦教授给自己上课时的情景:他总是拿着一沓厚厚的教案,授课时喜欢提问,学生回答时有一点点小错误,他都会指出来,非常严谨、认真。

秦教授帮他修改毕业论文的情景,更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我的论文已经按照秦老师的指导要求改了好几遍,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地方了,没想到交给秦老师后,他还是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李长安回忆说,那会,宿舍只有一台电脑,同学们轮着用。轮到他将手写的论文敲成电子版时,着急之中敲错了行,把一句英文的后半句落掉了。秦教授在批改时不仅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缺失的后半句补充了出来。

看到秦老师补充的句子时,李长安深感敬佩:“我找到写论文时参考的原文一看,秦老师补充的几乎和原文一模一样,他的学术造诣真是令人钦佩!”

还有一件事,让弟子们对秦教授异常钦佩。那是2008年,学校英语专业要接受国家评估,当时秦教授已经退休,学院本想在评估期间邀请他给本科生上几堂示范课。但秦教授坚持“既然要上,就上完整个学期的课”,因为他担心自己只上几堂课,会影响同学们后续的学习效果。就这样,他认真地上完了整个学期的课,结果在学期结束后的寒假就病倒住院了。

“这个事情让我们特别感动!秦老师永远将教学、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李长安深受感动。

秦荻辉教授为新生授课

如今,接过恩师的接力棒,这种严格严谨、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科技英语导学团队薪火相传。

团队五位老师对研究生在学术上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从日常作业到翻译项目时的每个词语、句式,再到论文格式是否规范,老师们都严格指导与要求。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老师们也像秦教授当初一样,逐字逐句认真阅读、批改。

对于本校保送的研究生,老师们要求更加严格,“你们本科已经学了四年科技英语,理应比外校考入的同学学得更好。”

有一次,一名研究生在毕业答辩时,因为论文质量不符合要求加之情绪紧张,被老师当场问哭了。

“我们希望研究生在校时就严格要求自己,打好扎实的基础,这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李长安解释说。

虽然在学术上,老师们对研究生严格有加,但在选择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又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度,不仅鼓励他们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多元发展,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

在团队里,老师们还以身作则向研究生传递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勉敬业精神。

无数个夜晚,在西电南校区,团队导师办公室里总是亮着异常温暖与明亮的灯光:辛劳工作一天后,老师们仍在与研究生热切地交流研究思路,探讨学习和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经常要到夜里10点,大家才匆匆散去,因为要赶10点10分最后一趟校车回北校区,而住在南校区的老师则会忙到更晚。

团队师生参加学术讲座

“我们团队的周正履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导师。”正在读研二的杨静对老师们的勤奋、严谨深有体会,“我平时会跟着周老师做一些翻译项目,每次翻译完后,周老师都会带着大家复盘。他会拿出每个人翻译的稿件,逐一进行分析,并提醒大家注意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一次,研讨会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10点多,周老师顾不上休息,反复给大家讲解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真实翻译项目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让大家受益匪浅。

杨静的导师是李长安。有一件事,让她一直印象深刻。有一次,因为有件事比较紧急,她晚上十点多给李老师发信息,“老师,您不急,明天回复我就行。”没想到凌晨两点多,她收到了李老师的回复——那会李老师才刚忙完工作看到她的信息。

“看到老师们这么勤勉,我们做学生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杨静说。

为什么在学生身上倾注这么多时间和心血?在一次座谈会上,周正履老师说的一段话很能代表科技英语导学团队老师们的心声。他说:“作为老师,总会面临各种考核指标的要求,比如论文、专著、项目等等。但作为一名导师,就应该认真履行‘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言传身教地带学生。”

学科发展结硕果 课程群上线三大主流慕课平台

天道酬勤。在团队“厚德重学、严谨务实、求真笃行、服务前沿”导学精神的引领下,科技英语导学团队“译”脉相承,在探索科技英语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来,五位老师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承担上千万字的技术资料翻译项目,参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实用英汉技术词典》,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质教学奖等数十项。

团队近年教材建设成果

五位老师还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党员、校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最美育人者等荣誉称号。

西电科技英语学科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要荣誉:

2008年,科技英语获得“陕西省精品课程”;

2014年,科技英语教学团队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2014年,科技英语课程获得“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9年,科技英语语法课程获得“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

2020年,科技英语语法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2021年,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获得“陕西省线上一流课程”;

2022年,西电英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科技英语写作课程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特色鲜明的西电科技英语已跻身全国一流!

西电英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授人鱼,不若授人以渔。自2018年起,秦荻辉教授带领弟子们创建的西电科技英语课程群先后上线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专业共享联盟(智慧树)、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等全国三大主流慕课平台。

该课程群涵盖了科技英语语法、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写作等一系列特色优势课程,全方位覆盖科技英语核心内容,点明特殊语言现象,剖析中国学生及科研人员在学习、应用科技英语时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帮助学习者熟悉科技英语的词法、句法及语篇特征,提升学习者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包括英文科技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以及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西电科技英语课程群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

2019年,“科技英语语法”课程经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推荐,成功登陆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

团队五位老师均参与了课程群建设。其中,马刚为“科技英语语法”课程负责人,李长安为“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负责人,王燕萍为“科技英语写作”课程负责人。

借助“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浪潮,科技英语导学团队为推动科技英语信息数字化教学,助力技术创新和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了西电外语人的贡献!同时,也填补了西电人文学科在国家级专业慕课平台的空白,推动了西电科技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及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与知名企业携手 在实践中培养应用型语言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导学团队的重要职能和使命。而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引入企业优质资源,有助于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形成产学协同育人格局,从而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

在北京市昌平区温榆河畔,有一所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它是商务部直属的教育培训事业单位。这所学院肩负着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使命,那就是:承担我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援外培训”——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每年有大量来自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在此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

而包括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研究生在内的西电外语学子,正是这些外国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在中国学习的“好助手”和“好向导”。他们为这些外国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提供语言服务,陪同外出参观考察,辅助其开展学习培训,并在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2017年3月,西电外国语学院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签订协议,这里正式成为西电外语学子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也是外国语学院目前签约级别最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截止目前,学院已选拔20余名优秀学子到此实习实践。

团队研究生赴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实习实践

这项涉外工作,不仅对外语能力有很高要求,还非常看重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西电外语学子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受到了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此实习的学生也普遍反映,在这种高级别平台的实践,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对他们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翻译能力、以及未来求职就业都大有裨益!

这只是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研究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一个侧影。多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科技英语导学团队不断探索和尝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尤其重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团队所属的外国语学院先后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北京雅信诚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易有道、华为西安研究所、阿里巴巴、武汉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RWS(思迪软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10多家知名科技和翻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和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学院建立的这些校企合作平台,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每年组织研究生到知名科技和翻译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团队研究生赴网易有道公司实习实践

同时,团队师生积极参与学院的“访企拓岗促就业校企联动谋发展”主题活动,先后走访了百度、网易有道、上海文策翻译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就校企合作、就业招聘、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事项,与企业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的求职就业渠道和实习实践机会,提升了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团队师生赴西安雅信诚医学翻译公司访企拓岗

团队导师还发挥自身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优势,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联合阿里云建设智能翻译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打造了一批凝聚西电学科优势、具备中国质量、符合世界水准的英文国际慕课,实现慕课出海,为世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提出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近年来,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面对新技术对外语专业造成的影响,外国语学院和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多次邀请翻译行业知名企业负责人和专家,为师生们带来专题讲座,助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代语言服务人才。

厚植爱国情怀 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外语学子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所从事的翻译工作,事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国际形象。

多年来,团队坚持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及时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各项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厚植研究生爱国主义情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研究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导研究生明确学习的初心和发展方向,利用外语探索广阔世界,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

微光可成炬,大爱映苍穹。团队在日常科研和学习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西电外语人的拳拳爱心。

2023年5月22日,团队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漠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向天津市一名素不相识的两岁白血病患儿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王燕萍老师陪同张漠同学为白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7年,张漠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入库捐献活动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22年8月,当他得知自己的HLA分型与天津市一名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这名患儿的生命。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能看到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师生勇毅“逆行”的身影。大家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核酸检测、担任扫码志愿者、发放防疫物资……与周围的人们一道,同心“战疫”、共克时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绵薄之力。

在2022年寒假学生离校返乡期间,团队导师积极参加学校的送站志愿服务工作,亲自护送学生离校,展现出勇于担当、关怀学生的大爱精神。

团队负责人李长安参加2022年寒假学生送站志愿服务工作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许多学生入职知名企业、研究所

扎根科英深耕耘,育得桃李竞芬芳。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多年来,科技英语导学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脚踏实地、携手并进,取得了优异成绩。

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培养了120余名学业成绩优秀、实践能力强的语言学及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中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有省级优秀毕业生,还有优秀论文获得者,更有多人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团队不仅注重对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对研究生多维发展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团队研究生中有校、院两级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也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质。

团队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专业资格测试和学科竞赛。在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中,团队多名研究生通过二级、三级(口、笔译)考试。多名研究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英语专业口译组优秀奖、西电首届终南译事翻译大赛特等奖等荣誉。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商务翻译大赛决赛中,团队研究生白雪获得了汉译英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团队研究生白雪(左三)荣获“第三届全国商务翻译大赛”汉译英组第一名

此外,还有多名同学担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题论坛志愿者,参加首届全国专利翻译大赛、腾讯全国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大赛等并获奖。

目前,团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同学们毕业后服务于祖国的各行各业,主要就业去向包括高校、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翻译公司,以及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所,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团队负责人李长安赴网易有道公司看望毕业生

团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和成长机会

林蓉,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之一。目前,她在某头部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翻译工程师,主要负责技术文档和文案的翻译及相关工作。

这位来自江苏泰州的南方女孩,本科就读于西电英语专业,因为学业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研究生,师从王燕萍老师。

“第一次见王燕萍老师是在大四课堂上,她认真严谨、热情洋溢的教学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在保研时,我果断选择王老师做导师。”林蓉介绍说,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也是王老师指导的,“她总能在一些关键的地方给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让论文的逻辑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研究生入学以后,王老师非常关心林蓉和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定期开会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也很支持她们在课外的各种尝试。“我研一在学院做兼职辅导员,王老师很支持我的工作,关心我兼职期间的感受,也会适当提醒我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做好平衡。”林蓉介绍说,上研二后,她去了西安本地的企业实习,研三又去北京实习,王老师也都全程支持她。

王燕萍老师参加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在团队的悉心培养下,研究生期间,林蓉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参与过学院英文网站建设、学校研究生院英文网站建设、学校慕课出海等项目,一步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回顾自身成长经历,林蓉最感谢的就是团队为她提供的到知名企业实习的机会。“学院与许多科技企业和翻译公司有合作,在校期间,我们都可以到合作企业进行翻译实习,这对我们的就业帮助很大,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成长机会。”林蓉说,研二时,她通过学校与华为的合作项目,进入华为西安翻译中心实习。

在华为,她深入体验了职场环境,见识了优秀的前辈,在实践中应用了学校所学,系统学习了技术翻译工程师的必备职业素养。华为的实习经历提高了她的翻译实践能力,也使她对技术翻译岗位有了浓厚的兴趣,为后来成功入职某头部互联网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支持、鼓励大家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庞媛,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研究生,毕业后入职长安大学,成为了一名高校辅导员。庞媛本科就读于西电英语专业,2020年保送本校研究生,攻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师从李长安老师。

“本科期间,李老师为我们讲授科技英语语法课,我当时对李老师最大的印象就是四个字:关爱学生。”庞媛说,所以,她在保研选导师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李老师,“我觉得在选导师时,不仅要看导师的学术造诣,还要看导师是否关爱学生。一位懂得关爱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导师,一定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研究生三年,她在各方面都收获了飞跃式的成长。谈及团队为研究生发展提供的帮助,庞媛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团队鼓励同学们多元发展,“在做好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之余,团队支持、鼓励大家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发展。”

团队研究生赴美国西密苏里州立大学交流学习

她就是最好的例证。读研期间,庞媛不仅专业能力突出,而且参与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相遇兵马俑,走进秦文化”;参与筹备外语文化节、陕西省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周开幕表演;组织留学生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航院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等等。

她还与团队其他研究生一起,到学院教育帮扶对象——渭南市蒲城县祥塬小学支教,教授小学五年级英语。

团队研究生赴蒲城县祥塬小学开展扶贫支教

支教生活不仅丰富了她的个人经历,也让她对教师岗位和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她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经验。在校期间,庞媛曾多次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和校级“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导师将学生当成自己孩子,在生活中关怀,在困顿时点拨

在科技英语导学团队里,不只有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科研上的携手奋进,更有生活中无微不至的暖心关怀和成长道路上困顿时的点拨与指导。导师们春风化雨,用知识领航学生,用行动彰显师德。

“我们团队的老师都把研究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有的同学从本科就跟着我们学习,七年朝夕相处,真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李长安深有感触地说。

在团队里,导师熟悉每一名研究生的情况,加了每位研究生的微信,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等各方面有困惑,都会发微信或到老师办公室寻求指导与帮助。他们之间,不只是师生,更像朋友和家人。

“虽然老师们在学术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平时在生活中,都很好相处。”正在读研一的贾思尧同学说,老师经常会找同学们了解最近的状态,询问学习或项目上有没有困难和压力。同学们遇到问题时也愿意坦率地跟老师讲,老师们也乐于为大家提供引导和建议。

团队师生外出团建

“学生遇到了困惑,有时老师稍微点拨一下或者只是倾听一下,都能缓解学生很多的焦虑感。”李长安说:“当然,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这个回报是当老师最大的回报,那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与认可。”

团队研究生之间也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科技英语导学团队的同学都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伙伴。”谈起同窗之谊,团队优秀毕业生林蓉终身难忘:“记得做导师安排的翻译项目的那段时间,同学们一起在宿舍做翻译,一起讨论,一起查资料,一起总结每次实践的收获,那种共同成长的氛围是我永远难忘的。”

科技英语导学团队还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和传统,李长安老师每年会给新招收的研究生赠送一份特殊礼物:一本名叫A Message to Garcia(《致加西亚的信)》的书。这是一本美国作家撰写的畅销书,它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许多人。他希望自己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通过阅读这本书,都能养成敬业、忠诚、勤奋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打好厚重的人生底色。

毕业时,李长安老师还会送给每位研究生一支钢笔,上面写着一句诗“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勉励同学们未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为梦想坚持不懈、努力拼搏!

团队师生参加“三好三有”导学团队评审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未来,科技英语导学团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建设融入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科学研究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同时,团队将进一步引导研究生参与到学院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中,并继续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借此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团队还将继续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渠道,不断探索科技英语特色方向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较高国际传播能力、强烈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做出西电外语人的贡献!

导学团队简介:

科技英语(EST)导学团队,负责人李长安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七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编号NO.070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